豬場選址具備防疫排污條件,具備水源,電源條件,具備交通,通風向陽條件。
2.出入消毒制度
豬場和生產區入口處淋浴或消毒及登記制度。
3.出豬臺設施
劃分明確的出豬臺凈區和污區,豬只只能按照凈區一污區單向流動,生產區工作人員禁止進入污區;出豬臺的設計應保證沖洗出豬臺的污水不能回流到出豬臺;建造防鳥網和防鼠措施;保證出豬臺每次使用后能夠及時徹底沖洗消毒。
4.人員和物品管理
只有生產人員與管理人員才允許進入豬場,所有人員必須住在生活區內。休假人員回場必須經過24小時的隔離,并經過常規消毒后才準許進入生產區工作。
生產區謝絕參觀。非豬場人員,如確實需要進入生產區的,經批準并經洗澡、全身更衣后方可進入豬舍,并由場內工作人員引導,按指定的路線行走,不得到處走動。
生產區內工作人員的衣、褲、鞋、襪全部由豬場提供,生活區的穿著一律不許帶入生產區。所有人員進出生產區均須經洗澡、更衣、消毒。嚴禁食品及其他東西帶入生產區。生活區內不準穿用生產區的衣、褲、鞋、襪等用品。離開生產區時,必須在消毒更衣室更衣、換鞋并消毒。
5.飼料、車輛管理,做好周圍免疫
飼料必須進行檢測,排除污染物,不用污染的飼料,提倡飼用無污染飼料和綠色飼料添加劑。
運輸飼料原料的車輛必須經消毒后才能進入飼料加工廠或倉庫門口處停車卸貨。所有進入生活區的車輛都要經過消毒。外來車輛不能進入生活區,只能停放在生活區外停車處。裝載生豬車輛須經消毒,待涼干后停放在圍墻外裝豬臺,或用場內專用運豬車,把豬運到裝豬臺。
6.豬舍的建造布局合理
根據場地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布局,比較理想的應為三點式或二點式的豬舍。三點式的,分為配種懷孕與分娩舍、保育舍、生長肥育舍,其間至少相距500米。二點式的,母豬生產一處,保育與生產肥育又一處,或母豬生產與保育在一處,生長肥育另分一處。如條件限制,可采用一點三區式,即在同一個場地內分為三個區域:母豬區、保育區和生產肥育區。其中保育區應與母豬區和生產肥育區(大豬區)至少相距50米以上,可有效地預防仔豬受感染。
生產區內污區和凈區交界處的控制,同時做好糞便和死豬處理:①從生產區污區進入凈區,更換凈區衣服鞋帽(或更換膠鞋)或腳底經過交界處的3%~5%火堿腳浴消毒盆,反之亦然;②凈區物品和生產工具的清洗消毒均在凈區中進行,禁止進入污區;③污區物品須經充分消毒后才能進入凈區;④各階段生產工具和物品專舍專用,禁止混用。
7.單一種源管理
?、俅_定健康等級高于本場的種源提供場作為后備種豬更新來源(理想狀態是首批種豬提供場),禁止從不明健康狀態場和健康等級低于本場的種源提供場引種;②引種前,根據實驗室監測結果確定本場引種的最佳時機和了解種源提供場的健康狀態確定是否適合引種;③即使是單一種源(包括本場自留后備母豬)混入基礎母豬群前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隔離適應技術措施處理;④引進后備種豬是最重要的豬病傳入途徑之一。各種病原體都有可能隨引進的豬進入豬場,特別是購進無臨床癥狀的帶毒種豬,可造成巨大損失。在引進豬只前需做血清學檢測,主要檢測本豬場沒有發生過的傳染病。引進種豬群前,須在隔離檢疫舍隔離觀察30~60天。30天后再檢測1次。這次重復檢測極其重要。如檢測結果仍為陰性,給飼喂本場老年豬的糞便,或用老年豬隔欄飼養,以便讓引進的豬逐步適應本場的病原微生物,待適應后,方可與本場豬群一同飼養。
8.豬只的控制
生產母豬只能在分娩舍和懷孕舍之間相互流動。生產肥育豬流動方向:斷奶后仔豬一保育舍一生產育肥舍一出售或轉入待售欄,不能逆向流動。每棟豬舍應預留病弱豬欄,一旦發現病豬立即轉到病弱欄內。經2天治療未見好轉的,轉入病豬隔離舍治療。
9.豬場糞污處理
處理好豬場糞便和污水,人員的來往,車輛和特殊物品管理,做好周圍免疫等等也就可以防止豬場內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寄生蟲)傳播擴散到其他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