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建設生態循環農業放在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突出位置,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推動現代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進一步提高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重大意義的認識
近年來,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農業保供給、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態的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發展已經到了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資源、更加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更加注重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新階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意義重大、勢在必行。
汲取傳統農業精華,傳承農耕文明,迫切需要繼承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基石,我國五千年傳統農業始終秉承協調和諧的三才觀、趨時避害的農時觀、辨土施肥的地力觀、御欲尚儉的節約觀、變廢為寶的循環觀,稻田系統、?;~塘、輪作互補、庭院經濟等傳統的生態循環模式,更是我國歷經千載而“地力常壯”的主要原因。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高投資、高能耗的“石油農業”快速發展,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但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長期過量使用導致土壤退化、生物多樣性破壞、環境污染加重,近年來許多發達國家開始轉向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必須在汲取傳統農業精華和借鑒國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運用高新技術、科學管理、現代裝備等現代文明成果改造傳統農業。
破解發展難題,加快現代農業建設,迫切需要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依然滯后,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繃越緊,農業區域布局與資源稟賦不盡匹配,糧經飼結構不合理,種養業結合不緊、循環不暢,生產、加工、流通、消費融合不夠。受農業生產成本“地板”和農產品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農業比較效益持續下降。“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應對農業發展新挑戰,必須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綠水青山良性循環。
貫徹落實發展新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迫切需要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今年,中央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是國家層面第一次專門就生態文明建設作出全面部署。農作物是綠色生命,農業生產本身就是固碳過程,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就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屏障”。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將生態循環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形態,不僅是農業發展理念的創新,也是相關政策、制度、技術的創新,將為農業發展提供新動力、拓展新空間,有利于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有利于促進種養加銷游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協調。
二、認真總結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成就
近年來,我們適應新形勢,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作了積極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
初步建立了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制度框架。國家先后出臺了《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制度,實行良種、農機具、農資、節水灌溉等補貼。全國21個省份出臺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規章,11個省份出臺了耕地質量保護規章,13個省份出臺了農村可再生能源規章,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制度不斷完善。
進一步強化了規劃引導。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印發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2014-2018年)》,農業部出臺了《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進行全面部署。浙江省制定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意見》,安徽省制定了《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方案》,江蘇省制定了《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建設方案》,部省聯動、多部門互動的工作推進機制初步形成。
實施了一批重點工程。在繼續開展測土配方施肥、草原生態保護等工程項目的基礎上,啟動畜禽糞污等農業農村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和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實施區域生態循環農業建設試點項目。在湖南長株潭地區實施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試點,在河北啟動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試點,在新疆、甘肅等西北地區支持以縣市為單位推進地膜回收利用。
初步構建了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帶動體系。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2批建成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縣100余個,帶動省級生態農業示范縣500多個,探索形成了“豬-沼-果”、稻魚共生、林果間作等一大批典型模式。近年來,在全國相繼支持2個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10個循環農業示范市、283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1100個美麗鄉村建設,初步形成省、市(縣)、鄉、村、基地五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帶動體系。各地也積極開展試點示范,浙江省建設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17個、示范區88個、示范企業101個,江蘇省啟動11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市、區)建設,山東省確定了16個生態農業和農村新能源示范縣。
探索推廣了一批技術模式。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任務,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模式。在控制用水上,河北省制定了主要農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標準和實施規范,2014年推廣面積720萬畝,畝均節水40%-60%,節肥20%-30%。在化肥減量增效上,安徽省重點推進玉米、蔬菜、水果化肥使用零增長行動,大力推廣種肥同播、水肥一體、適期施肥等新技術,推進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在農藥減量控害上,江西省把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納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考核指標,實施公共植保防災減災、專業化統防統治、綠色植保農藥減量、法治植保執法護農等專項行動。在畜禽糞污綜合利用上,湖北省推廣自我消納、基地對接、集中收處等糞污利用方式,推進畜牧業與種植業、農村生態建設互動協調發展。在地膜綜合利用上,甘肅省制定了加厚地膜生產標準,開展地膜綜合利用試點示范,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率達到75.4%。在秸稈綜合利用上,江蘇省通過政府、企業、農戶共同參與、市場化運作,初步形成了秸稈多元利用的發展格局。
三、突出重點、加強協調,全力推進生態循環農業邁上新臺階
新時期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總的要求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為首要任務,著力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五大任務。
第一,堅持統籌兼顧,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優化調整種養結構,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支持苜蓿和青貯玉米等飼草料種植,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試點。開展稻田綜合種養技術示范,推廣稻魚共生、魚菜共生等新模式。借力“互聯網+”,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第二,堅持減量優先,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推廣節水農業技術,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用水利用率。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改進施肥方式,鼓勵使用有機肥、生物肥料和種植綠肥。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和先進施藥機械,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開展畜禽規模養殖場改造,推進畜禽清潔養殖。推廣節油、節電等機械技術,降低農業裝備耗能,因地制宜發展沼氣工程,大力推廣清潔能源。
第三,堅持循環利用,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大力推行標準化規模養殖,因地制宜推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技術模式,探索規模養殖糞污的第三方治理、PPP模式等機制。加大秸稈深翻還田、炭化還田改土、以村為單位的成型燃料代煤等示范推廣,啟動一批秸稈全量化利用試點縣建設。加快地膜標準修訂,鼓勵使用加厚地膜,開展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范,逐步健全回收加工網絡。繼續推進農村沼氣工程,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
第四,堅持用養結合,推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抓緊完成106個重點城市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任務。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型復合種植,采用間套輪作、保護性耕作、糧草輪作、增施有機肥等方式,促進種地養地結合。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建立耕地質量調查監測體系,健全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評價、信息發布制度。加快推進全國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調查,建立預警機制,推進污染耕地治理修復和種植結構調整試點示范。
第五,堅持開發保護并重,推進農業資源養護。穩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工作,繼續實施京津風沙源草地治理、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等工程,開展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和南方草地綜合治理。加強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嚴格取締“絕戶網”,推進水產養殖生態系統修復。加強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建設,開展瀕危動植物物種專項救護,完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農業外來入侵生物監測預警體系。
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各級農業部門要增強主體意識,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出成效。要因地制宜細化實化各項目標任務,加強與發改、財政、環保等部門溝通,形成強大工作合力。加強政策創設,加快形成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補貼制度,創新投資方式,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參與建設。繼續強化試點省、示范市、縣、村、場建設,以新型經營主體為載體,建設一批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大力開展清潔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發,推動信息技術與生態循環農業各環節融合。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地膜農作物秸稈回收加工、有機肥生產等服務,鼓勵規模經營主體采用績效合同服務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及時總結宣傳推介好做法、好經驗,通過培訓等多種方式幫助農民樹立生態循環發展理念。
- 委托采購:025-66156563
- 商城入駐咨詢:18952010540
- 投訴/行政部:025-66156563
- 圖文傳真:025-87167823
- 展會/商務合作:025-66156563
- Email:10847554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