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豬肉安全事件頻發,但有些豬因為飼養條件的原因,從誕生的時候,就開啟了毒素積累模式,為人、獸雙方的食品安全問題埋下禍根。
毒素來源一:疫苗
注射疫苗是豬場普遍選擇的措施,因為這樣能避免疾病在豬群中的爆發和流行,通過生產管理降低經濟損失,提高生產效率。
仔豬期最常用的是豬瘟、鏈球菌、偽狂犬和口蹄疫這4種疫苗,一般來說,如果豬舍內衛生條件良好,飼養得法,不需要再額外增加苗劑。但很多豬場,即便達到較大規模,也很難避免衛生、飼養條件上可能出現的問題,而從養殖戶本身來講,為了提高產量和成活率,寧愿多打疫苗,認為這樣就可以確保“萬無一失”,以求心安。
有趣的是,與此相對,很多疫苗公司都在免疫程序表中提出建議,盡管疫苗不會像抗生素藥品那樣留下有害殘留,但對于高品質的生豬來說,疫苗打得越少越好。
毒素來源二:喂飼重金屬和瘦肉精
有很多養殖戶稱自己曾給豬飼料中拌有機砷和硫酸銅,使豬保持皮毛發光的狀態,但同時也引發排便黑亮,出現半中毒狀態。鉻、鋅、砷、硫酸銅等作為微量元素,在添加劑中是允許使用的。以微量元素——砷為例,雖然有劇毒,但微量的砷可以讓生豬增重,提高皮毛的色澤,對原蟲類疾病也有治療作用。但是,重金屬元素在食品類中的添加,一定要嚴格控制用量,因為除了會使豬中毒以外,這些元素還會污染土壤以及地下水。
瘦肉精已經是養豬行業內公開的秘密。常見的瘦肉精有三種:沙丁胺醇、萊克多巴胺、鹽酸克倫特羅,都屬于β-興奮劑,原本用于治療哮喘病,自從發現這些物質能增加生豬瘦肉率后,就應用到養豬行業當中了。在上世紀90年代初,瘦肉精曾作為創新技術,在各地都得到大力的推廣。大劑量用在飼料中可以促進豬的增長,提高瘦肉率,減少脂肪含量,但長期食用這樣的豬肉對人體會產生很大的危害。此外,豬肉中的瘦肉精殘留率之高,現已被證明會造成人體神經中樞中毒甚至死亡的現象產生,同樣,也會導致兒童性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