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斷奶時, 飼糧不能保證仔豬具有足夠的采食量,導致仔豬饑餓。 繼而,當仔豬最終可以通過干飼料獲取養分時,就會出現暴食現象。
病原性腹瀉非常普遍,但常與非病原性、分泌性腹瀉混淆,后者可通過修正飼料配方設計而避免。
對于剛剛斷奶的仔豬,病原性腹瀉是導致其生產性能下降最為常見的原因。而仔豬腹瀉的起因不僅來自病原體,還源于錯誤的飼料配方設計。
通常,營養性腹瀉會通過病原體導致次級并發癥。病原性腹瀉(如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可由恰當的診斷學方法確認,其需要獸醫干預,以治愈癥候,消除致病微生物來源。通常,要控制病原性腹瀉,除采取藥物治療方案外,還需在生物安全、動物流動和飼養管理方面做調整。此外,營養性腹瀉前后通常都會伴隨著致病性并發癥,故常常需要營養與醫療聯合干預。
營養性腹瀉主要源于3個主要的飼料配方設計錯誤:
第一,在剛剛斷奶時,飼糧無法保證仔豬具有足夠的采食量,導致仔豬饑餓。繼而,當仔豬最終可以通過干飼料獲取養分時,就會出現暴食現象。即使是短期饑餓,也會削弱胃腸道系統的消化與免疫功能。因此,當仔豬經過一段時間的營養不良后開始暴食時,其消化機能并不完善,進而導致營養底物(能量和蛋白質)過度積累,為條件性致病菌(如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的增殖創造了機會。
第二,為降低飼料成本,飼料配方設計采用一些次等原料,致使飼糧質量相對低劣。這不僅不利于仔豬早期食欲發育,而且因這些原料可消化性低的本質屬性而導致更多未消化物質的產生,為胃腸道后半段的細菌增殖提供營養底物。這就是為什么高品質的“首份”飼料是仔豬成功斷乳的必須條件的原因。
第三,某些原料(如豆粕和大多數植物蛋白飼料)含有抗營養因子(如大豆儲存的蛋白甘氨酸和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可導致胃腸道炎癥。當這一問題與低采食量、高未消化飼料同時存在時,仔豬發生腹瀉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此外,有研究表明,日糧如含有高濃度的單糖和礦物質會破壞腸上皮滲透平衡,導致腸腔分泌過多水分,形成稀便。這就是俗稱的“分泌性腹瀉”,它通過繼發感染經常會導致非病原性并發癥。舉例來說,在某項研究中,通過改變糖類物質(蔗糖和玉米糖漿干粉)的含量,日糧滲透壓被控制在250~700毫滲克分子/千克(mOsm/kg)之間。結果,仔豬小腸對水分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增多,進而在日糧電解質平衡值變化不大的情況下,隨滲透壓增加,腹瀉的發生率降低。
分泌性腹瀉對動物生產性能和健康狀態可能無害,因為仔豬能夠通過多喝水加以補償。不過,對飼養管理者而言,這是一種令人擔心的現象,應該盡量避免,因為很難將它與其它類型的腹瀉區分開來非,檢測費用昂貴。有鑒于此,建議生產者在飼料中添加吸水材料或重新設計配方,以防糖類和礦物質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