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區王集鎮,位于宜城市東北角,地處偏僻、交通閉塞,全鎮10588戶、43120人,通過開展“五評”“七看”精準識別出的貧困戶達701戶、1171人,16個村就有5個村被列為宜城市重點扶貧單位。面對艱巨的脫貧任務,該鎮黨委、政府從“扶什么、怎么扶”入手,全鎮干部上下一心,實施掛圖作戰,打響了一場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聚集發力的扶貧攻堅戰。
觀音村的困難群眾正在同景光伏農業基地務工。
特色種養助推產業扶貧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核心,只有明確產業、培育產業、提升產業、聚焦產業,才能使貧困戶早日脫貧。
走進6月的王集鎮,處處都是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的繁忙景象:投資10多個億的光伏發電項目已在觀音、雙泉、田畈等村如期完工,開始并網發電帶來效益;投資1.2億元的觀光農業正在龐居、雙泉等村緊張施工;農家樂采摘園、漢貨電子商務平臺……一個個富民產業不斷興起。
為落實整村推進精準扶貧工作,該鎮以發展產業為抓手,創新建立了三種帶動模式,即:建立“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實現整村帶動;建立“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實現行業帶動;建立“產業大戶+貧困戶”模式,實現貧富聯動。
目前,該鎮每個村都有2個以上的優勢產業項目,已形成以“甘藍+娃娃菜”的蔬菜產業、“生豬+肉牛”的畜牧產業、“山藥+麥冬”的高產值經濟作物產業、“草莓+蜜桃”的旅游采摘產業、光伏發電和漢貨互聯網平臺為特色的六大富民產業。其中,在“合作社+貧困戶”帶動模式上,全鎮已成立了養豬、養雞、養牛、蔬菜種植等12家專業合作社,吸收473戶貧困戶成為社員,帶動他們發展;在“龍頭企業+貧困戶”帶動模式上,已有80余戶貧困戶分別與市國慶農牧和襄大農牧簽訂合作協議,發展肉牛、生豬養殖,規模達到2萬余頭,實現了農戶由散養到訂單式養殖轉變,穩定增加貧困戶的收入;在“產業大戶+貧困戶”帶動模式上,也有110余戶貧困戶在種植大戶的幫扶帶動下,通過土地流轉發展麥冬、山藥種植1000多畝。
硬化設施暢通富民之路
5月30日,一輛東風貨車沿著山間水泥路來到楊維清家的小麥地田頭,收購他家剛剛用收割機收割的小麥。“田間小路硬化真是好,不僅減輕了我們的勞動強度,最重要的是再也不用擔心農產品運不出去了。”數著一張張鈔票,楊維清高興得合不攏嘴。
楊維清是該鎮雙泉村二組人。像雙泉村一樣,該鎮的響水、聯合、龐居等村都屬于山區村,群眾的農田不是在山坡就是在溝底。因為以前的田間小道沒有硬化,莊稼運輸艱難,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要想富,先修路”。為解決行路難問題,王集鎮黨委、政府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多方籌措資金,以農村“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精準扶貧。如今,該鎮已先后投入4000多萬元,對15000畝的中低產農田進行改造;硬化通組道路20公里,整修田間作業道40多公里,硬化溝渠20多公里;爭取3000多萬元資金對郝家沖、朱家溝、狼洞等7處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清淤擴容,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注入了活力。
“一村一業”推行幫扶到戶
6月3日,村民何飛虎又在“漢貨平臺”上接到“一筆五月桃”的訂單,足不出戶在家創收120元。
何飛虎是該鎮千柏村一組村民,因為手有一點點殘疾不方便外出打工,在村黨支部書記何超幫扶下借助“漢貨平臺”注冊了一家網店,專門幫助周圍的群眾在互聯網上買賣農產品。“在我們這里1斤還賣不到2元的五月桃,經過包裝后在網上可以賣到4元錢1斤,不僅幫助鄉親們銷售農產品,我自己也有了收益,感謝何書記的幫扶。”
在王集鎮,每名困難群眾都有量身定做的幫扶措施。鎮黨委根據不同的致貧原因,征求貧困戶意愿,幫他們制定脫貧措施,引導他們脫貧致富。
該鎮扶貧工作辦公室墻上,掛著扶貧攻堅作戰圖。全鎮701戶貧困戶、1171貧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幫扶措施、幫扶責任人和計劃脫貧時間一目了然。按照“一村一業、一戶一策”的原則,該鎮對建檔識別出的貧困村、貧困戶全面推行掛圖作戰,采取時間倒排、任務倒逼、責任倒追的辦法,確保幫扶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