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馮黎峰從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中文系畢業,考上了山西洪洞縣明姜鎮東太吉村的大學生村官。
進入崗位后,他開始調查研究項目。挨家挨戶走訪下來,他確定養殖肉牛。
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僅協調規劃出了3.5畝土地用來蓋牛舍,而且農村信用社也放貸9萬元,他和兩名大學生村官又合伙湊了7萬元,項目就此蹣跚起步。
2009年10月,牛舍蓋了起來,他陸續從山東和省內購買了11頭西門達爾牛和12頭夏洛萊牛。2010年3月,肉牛正式進入育肥。
本以為一切步入正軌??刹坏桨肽?,肉牛不僅染上了腐蹄病,伏地不起,還存在營養不良,體重增長緩慢。馮黎峰一面閱讀養殖書籍,一面請教當地的養殖企業,他重新當起學生。
腐蹄病是因為牛舍潮濕和草料中鈣、磷不平衡。隨即,他對牛舍進行了通風采光處理,定時處理牛糞。
那段日子收獲不少,摸索出了一些養殖土辦法。一年下來,馮黎峰試驗出了日增重2-3斤的飼養技術。
2011年,肉牛出欄16頭,馮黎峰以高出市場價0.7元的價格全部賣掉,一頭肉牛盈利2000元。
當年育肥當年見效,馮黎峰的小規模精細化管理思路是對的。村民們對他投出了信任的目光,不少人紛紛來取經。“要用30頭牛掙40頭牛的錢。”對于投資養殖戶,他建議說,“投資成本決定了規模,做精做小適合每家每戶。”
2011年,為了示范帶動更多養殖戶致富,他成立了恒坤養牛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58戶,合作社社員年均收入2.6萬元。
“第一年,雖然肉牛單價高出市場均價,但總的說還是虧本的,賣的錢不夠買牛的錢,這直接導致了來年購買架子牛和飼料的資金缺口。”
像其他創業者一樣,有了經驗和信心,但缺資金成了馮黎峰眼前的難題。
為了保證正常的肉牛育肥,他開始向肉牛和飼料供應商賒賬。雖是無奈之舉,但這樣做讓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
飼料從少到多,時間從一個月到半年再到一年一結算,馮黎峰用賒賬建立了信譽,而信譽也使他盤活了資金,讓有限的資金產生最大的效用。
隨之而來的是,合作社的肉牛從30頭發展到近100頭,產值突破100萬元,年均盈利30多萬元。
從0到1,東太吉村有了一項穩定的養殖產業,馮黎峰也在創業磨礪中找尋到了一個經營支點。
“有了產品,怎么能更有效地賣出去呢?”2014年,他創辦了蠶寶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開發地域特色農產品、創立本土品牌。旗下的錦北農業開發公司采取訂單農業模式,經營鮮蔬肉蛋等農產品。枕賦枕業公司結合保健理念和當地的枕頭文化,打造出文化保健枕頭。
2015年,公司創收110萬元。不僅與周邊的農戶和合作社簽訂供需合同,還帶動一批農民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