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山東省棲霞市桃村鎮西宅村的北山上,映入筆者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豬舍。但與普通養豬場的豬舍相比,這里的豬舍顯然屬于“星”級標準。
筆者在一處被標示“配懷舍”的房子看到,四個超大換氣扇正在源源不斷地向里輸送著新鮮空氣。通過透明的玻璃窗向里看去,只見數百頭母豬或睡覺,或散步,悠閑自得。一邊的墻上,一個水冷卻系統正運行著,“這就相當于我們屋里的空調”,養殖技術人員介紹,“按時供餐、自動供水、機器除糞,可以說我們這個養殖場實現了全自動化,絕對是高科技。”
高科技都還有哪些方面?面對疑問,技術人員又把筆者領進了一邊的生產舍。“這臺機器是從荷蘭進口的,也叫電子四維識別系統。”技術人員指著豬舍內的一臺機器介紹說,“這個房子主要用來母豬產仔,而這臺機器的功能就是自動識別母豬饑餓系數,然后根據其懷孕情況配料、喂養,最終保證母豬的健康養殖。這樣的豬舍,一個工人可以管理4棟近千頭豬。”而像這樣的高科技,幾乎貫穿了養殖的全過程。
“母豬要經常洗澡,肥豬要定時運動,除了設備先進外,公司的養殖理念更是非常超前。”公司負責人柳洪耀介紹說,每一頭豬從小到大都要經過配懷舍、生產舍、保育舍、育肥舍幾個環節,并且平常喝的都是山上的礦泉水,吃的都是企業自己加工的純糧“套餐”,住的都是“星級賓館”。在廢物利用方面,場內建設的一個沼氣池就達200多萬元,容量5000多立方米,可有效收集豬的大小便,生產的沼氣又可循環供暖、發電,并且沒有任何滲漏、污染。
“更重要的是,公司將來還要走‘基地+農戶’的養殖模式,預計可有效帶動周邊困難養殖戶250多戶近千人。”談起公司的發展前景,桃村鎮黨委書記李萬平說。公司著眼于實施循環型農業、畜牧業相結合的模式,將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號召,實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循環經營模式。合作社農戶沒有任何風險,一個養殖大棚年可出欄肥豬1000頭,按代養費100元/頭計算,一戶一年即可實現養殖收入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