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重慶8月29日電 近來,一種低碳高效生態循環型漁業養殖在重慶銅梁西郊現代農業園區獲得成功。這種新型方式不僅把養魚畝產提高到5噸,而且實現了綠色環保養殖。目前,區水產技術部門決定向全區推廣這一先進科學的養殖技術。
8月25日上午,筆者在巴川街道玉皇村重慶科賽農業有限公司養魚基地看到,一口占地10多畝的魚塘一側,修有兩個面積各為65平方米的養魚槽。養殖槽頂部安有3個增氧泵,每個養殖槽用柵欄隔成3個養殖欄,每個養殖欄邊上安有自動投料機。
“這個養魚槽雖然只有130個平方,但每立方米的水體可產成魚100多公斤,5個月左右為一個生產周期。其產量比常規的養殖方法提高了5倍,”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站長曾仁莆介紹說。
如此高密度的養魚,需要充足的氧氣供應和有效處理好養魚廢料問題。
在采訪中了解到,第一個難題是養殖槽最上方安設的3臺全自動增氧機解決的。
“我們采用的是管道式增氧機,增氧機工作時即制送氧氣又攪動水體,既使水層的含氧量均勻,又把死水變成了活動的水。同時,增氧機帶有的探頭放在水里,如果池子缺氧,探頭會把信息反饋給主機,主機馬上啟動增氧程序,增氧泵隨即工作把產生的氧氣輸送到水體。當水體中氧氣充足后,增氧機會自動停止工作,”業主鄧勇說。
“第二個難題是依靠兩個技術層面解決的,”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站長曾仁莆介紹說,一是安置在養殖槽底部的吸附泵將餌料殘渣、魚兒排泄物通過管道輸送到岸上的沉淀池加以沉淀。沉淀物是優質的有機肥,被用于了公司的幾百畝果林,沉淀后的清水又沿管道回到養殖槽里再利用,實現了循環用水。二是經過吸附泵作用后仍有10%左右的廢料滲入魚塘水體中會產生浮游生物,業主通過放養專食浮游生物的白鰱、花鰱和在魚塘上養殖水生植物的辦法凈化水質,保證水體的新鮮。
“目前,養殖槽里放養的匙吻鱘、胭脂魚、湘云鯉等中檔魚經過一段時間的飼養,魚兒的成活率達到98%,且長勢喜人,預計4個多月內可育肥上市。公司決定再擴建4個養殖槽,以取得更大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公司負責人鄧勇說。
“這項技術源于美國,我們把它從江蘇引進。目前,全區已有3個養魚基地建起了養殖槽,這項低碳高效生態循環型養魚新科技開始在全區推廣,”曾仁莆說。(王嫚 趙武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