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鶴城區蘆坪方圓幾十里內,李紹平已是家喻戶曉。從一開始的小打小鬧到如今的規?;鷳B土豬養殖,李紹平通過幾年的努力,靠著執著的探索、創新,很快成為當地養豬行業領頭人。日前,記者慕名來到其養豬場進行實地了解。
從蘆坪沿著一條山村水泥路,輾轉幾個小山頭,便來到了李紹平所在的水沙溪村看牛坪組的深山養豬場,這里群山層巒疊嶂、溪水淙淙。個頭不高,面色黝黑,笑容憨厚,這是養殖戶李紹平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說起自己的創業經歷,李紹平感慨萬千。1990年,李紹平遠赴深圳,進入一家電子廠打工,從事電子產品開發工作。由于他工作學習勤奮,4年后便被任命為部門經理,年薪10多萬元。
2011年冬,李紹平休假回到老家,當他看到家鄉的雖生態環境良好,但因地處大山,交通不便,鄉親們的生活仍很困難,心里便萌發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很快,李紹平做出一件大膽的決定:回鄉發展養殖業,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家鄉的面貌!
說干說干,2012年初,李紹平在自家背后的原始次森林中開發了占地2公頃的山地,依山建起了簡易豬舍,并買了50多頭豬仔開始喂養起來。隨后,他將從村部往養豬場的公路拉通,并引來山泉水,共投入資金達40萬元。
然而,創業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半年下來,總共算起來一頭豬只有85元的利潤,如果加上算了人工工資就虧得更大。”李紹平說。當年,他養的50多頭豬出欄后,算了賬后發現不僅沒賺錢,還虧了3萬多元。
面對第一次的“失利”,李紹平不但沒有被困難嚇倒,反而更加堅定了養豬的信心。在總結經驗中,李紹平全面分析了首戰失利的原因:水沙溪屬鶴城、中方、麻陽和辰溪等四縣區交界的邊遠山區,因當時給豬喂的多是配方飼料,飼料和運輸成本高。于是,李紹平決定從飼養上尋找突破口,他一邊考察市場,一邊請鶴城區畜牧水產局、鶴城區科學技術協會的專家來到現場,集體把脈,集思廣益。之后,李紹平開始轉型發展,徹底拋棄配合飼料養豬的方法,大規模養殖不喂任何添加劑和配合飼料的生態豬,并變批量生產為階梯式生產格局。
李紹平說,他喂養的生態豬利用本地豐富的山坡林地資源,適度放牧,并在飼料里添加“奇可利”牧草、杜仲葉和益生菌,不僅節約了大量飼料,降低生產成本,而且豬幾乎不生病,最重要的是提高豬肉品質。“這種方式飼養的豬,平均每頭可以比常規方法養殖的豬多賺300元左右。”李紹平說,用這種方法養出的豬 6-7個月就可以出欄,平均個體重達100公斤。
據隨行的鶴城區畜牧水產局高級工程師何國柏介紹,李紹平的這一項“生豬提質升效技術”于2012年申請了發明專利,現在專利號已經批下來了。
李紹平說,其實他喂豬還有一招:喂青飼料。他喜歡弄些嫩的菜葉或青草丟在豬圈里。用李紹平的話說“青飼料是開味的,就像豬的素菜,是一種調味劑。”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紹平得知,苜蓿莖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多種維生素及胡蘿卜素,豬吃了這種綠色生態飼料,肉會很好吃。于是,他特意從廣西引進苜蓿,在后山上開始大面積種植。苜蓿的桿可打成粉摻入飼料里,莖葉則直接喂食。、
提起養豬,人們總會想起臟兮兮的豬圈和臭味難聞、到處亂堆的豬糞。但走進李紹平的生態養豬場,卻能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一排排豬舍整潔干凈,沒有一條排污溝,豬舍里外聞不出臭味,生態豬頭頭膘肥體壯、活力十足。
“在豬圈里灑上菌種,豬糞經微生物發酵后迅速降解,形成有機肥料,再給植物施肥最好不過!”李紹平說,他采用的“生豬養殖污染零排放”模式還能杜絕嚴重危害生豬生產的白痢等疾病,從而達到節能、節水、循環、高效以及無臭味、無污染、零排放的良好效果。
如今,李紹平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豬能人,養殖規模也越來越大,喂養的生態豬已經在懷化及周邊小有名氣,并在懷化城北和中心市場開了兩個生態豬肉專賣點,雖所賣的豬肉價格比市場上的普通豬肉平均每斤要高出幾元,但仍一直供不應求。為保證市場供應,李紹平實施分批養殖,確保每天都有生態豬出售,旺季每天可達10多頭,形成一個相對成熟的銷售鏈條。2015年,李紹平的養豬場共出欄生豬400多頭,年收入達30多萬元。
李紹平的生態養豬技術也讓很多養殖戶看到了希望,當地及周邊不少村民也開始走上養豬之路,水沙溪村也因此成了小有名氣的養殖村。該村是鶴城區統計局的對口扶貧村,扶貧隊隊長——鶴城區統計局紀檢組長周麗介紹,針對水沙溪村的實際,扶貧隊特意制定了養殖幫扶計劃,決定通過李紹平這樣的大戶帶動,采用 “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因地制宜,走出一條發展特色生態養殖的路子,幫助村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