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豬、肥育豬、母豬和公豬在氣溫16~20℃左右表現的生產性能最佳。保育前期仔豬(3周齡)在斷奶后常圈養于約30℃溫度中數天。保育仔豬(約5周齡)養在約26℃溫度中較好;然后的數周內保育溫度應逐漸降低,直至8周齡時降至約21℃為止。如用褥草,舍內溫度可降至約5℃。流經豬體的風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境控制參數。小豬應該置于風速很低的環境中,尤其是當氣溫較低時。較大的豬在溫熱天氣里需要一定的風速流經身體以散體熱。豬越大和/或天氣越熱,需要的風速越大。大豬在熱天需要高達每秒1米的風速。為提供約40%~70%的相對濕度,還應調整通風率。相對濕度較高會促使病原體的生長,并引起建筑物表面的冷凝作用。相對濕度高對炎熱氣候中的豬特別危險。相對濕度低于40%,則空氣中的灰塵量容易增多。
人們根據養豬的需求和本地的氣候來設計不同環境控制水平的豬舍。各生長階段的豬,為獲得最佳的生產力,需要不同的環境;因此,每幢豬舍,都需要專門設計,以適合其所養豬的類型。越年幼、越小的豬對環境越敏感;在提供更精細環境控制的、高度絕熱并實施機械通風的豬舍里的生產成績最好。較大的、成熟的豬養在未絕熱的、較敞開的自然通風的幾乎無氣溫控制的豬舍里常常也能獲得優良的生產成績。炎熱氣候中的種豬群是個例外,尤其是種公豬,熱應激會大大降低其受精率,對它們往往要用降溫系統。中等大小的豬群常飼養于良好隔熱、自然通風的豬舍里,在這里對氣流稍加控制,從而使氣溫也稍受調控。由豬舍提供的環境控制越精細,則購置設備及維持其運轉就越費錢。當地當時的氣候對控制環境到何等程度有重要的影響;越是嚴酷的氣候,與溫和的氣候比較,就越需要環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