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行走在廬江縣萬山鎮的鄉村公路上,不時看見一排排形似標準化廠房的建筑,在綠色的田野上格外醒目。“這都是近兩年建起來的肉鴨養殖大棚,養的全是縣扶貧辦免費提供給貧困戶的‘扶貧鴨’。 ”萬山鎮一位負責人說。
看著鴨棚里撲騰跳躍的鴨子,該鎮閘山村昂崗村民組的張傳銀心里美滋滋的,“養鴨之前,我還是個靠種地維持生計的貧困戶。多虧縣扶貧辦實施的產業化扶貧工程,幫我們選好了發展路子。 ”去年,她賣了四茬肉鴨,凈賺6000多塊錢。
養鴨讓張傳銀嘗到了甜頭。她認為養這種“扶貧鴨”不僅風險小、投資少,而且收益好。一個養殖大棚每年可以養鴨五到六茬,效益十分可觀??h扶貧辦還免費提供種苗、飼料、藥物、技術等服務。如今,僅閘山村肉鴨養殖貧困戶就有30戶,戶均養殖肉鴨100只,估算一年下來可盈利20多萬元,將順利實現脫貧目標。
閘山村的肉鴨養出了名堂。隨著產業的發展,還衍生出“出鴨隊”“下蛋隊”和“運輸隊”等“新職業”。一條延長的肉鴨產業鏈,帶動了更多的農村貧困群眾通過不同的路徑實現脫貧增收。
近年來,廬江縣結合精準扶貧政策,積極開展“每戶百只鴨助增收”的扶貧活動,將每只體重750克的鴨苗,免費發放給具有生產發展能力和養殖條件的貧困農戶。通過“扶貧鴨苗”的帶動,提高農民自主創業能力,不斷拓寬他們的增收渠道。與此同時,該縣還免費為貧困戶提供肉鴨飼養方法和注意事項、飲水溫度、鴨舍消毒、疫病防治等方面的專業技術培訓,確保貧困群眾能夠真正掌握養殖技術。廬江縣根據實際需求,編制了肉鴨養殖技術實用手冊,發放給貧困戶,并聘請養殖專家為技術顧問。截至目前,該縣已投資120萬元,發放“扶貧鴨苗”11萬多只,全縣1127戶貧困家庭從中受益。
“‘輸血’最終要變為‘造血’,資金扶貧最終要演化為產業扶貧、項目扶貧。 ”廬江縣扶貧辦負責人吳周說,“實施‘精準滴灌’,通過‘造血’賦予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把過去一次性幫扶變成了長期受益,把有限的扶貧資金變成了貧困戶‘無限’的提款機,扶貧工作才更有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