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土地總面積為72萬平方公里,可利用牧草地面積4033.33萬公頃,占56.2%,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畜牧業是我省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但多年來畜牧業經濟卻始終處于“波瀾不驚”的狀態。而近年,當工業4.0被叫響時,“工業智能化”與我省畜牧業養殖產生了碰撞,并不斷擦出火花。在我省一些畜牧養殖“弄潮兒”的不斷探索下,取得了新成績……
一杯早餐奶,一份奶酪,在青海每一個大眾認可的乳制品并不是簡單、粗放的從牧戶奶牛直接到百姓餐桌,中間經歷著高智能化的畜牧養殖與加工,以及環環相扣的循環產業鏈。
這其中,青海藏地堂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不僅用科技手段提高了牛奶的品質,更打通了畜牧業全產業鏈,實現了綠色化的循環發展,帶領我省科技奶牛養殖業走到了全國的前列。
現代畜牧業,與工業發展珠璧交輝
自動化的鋰電池生產線內,一個單晶硅切片到一個完整的光伏面板僅需幾分鐘;自動化的裝備制造生產線內,從一個配件到整個機床,也不過幾十分鐘……在青海,新產業、新業態的工業產業鏈條逐漸形成,工業格局全面升級,智能化、信息化、科技化實現了“百花齊放”的轉變。
與日新月異的現代化工業相得益彰的是生機勃勃的現代化畜牧業。
原來要十幾個人花一整天才能完成的奶牛飼養、生產工作,現在借助幾臺設備和一套流水線6個人幾個小時輕松搞定,更為重要的是各位奶牛“小主”對整個飼養、產奶過程也是頗為享受。這一景象不是出現在科技先進的沿海、大型養殖企業,而是青海省湟中縣田家寨鎮丹麻村的一個奶牛養殖場內。
在奶牛養殖場工作的本地農戶冶進才告訴我們,原來家里也養過牛,從準備飼料到投食再到處理糞便、擠奶,一個人“伺候”一兩頭牛都不是件輕松的事,何況廠里700多頭牛,但是,也就是這幾臺機器,事情就這么輕松地解決了。“現在養個牛居然有這么先進的機器,真是不敢想象。”
將這先進機器第一個引入青海養牛業的正是青海藏地堂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仁權,“奶制品行業的競爭可謂是相當激烈,再加之青海奶牛集中飼養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工業化、智能化的飼養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從長遠看必須具有競爭”他說。
專業的奶牛飼養其實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從奶牛的選種到飼料選取、營養配比,再到便于奶牛咀嚼的飼草切割、攪拌,最后到投食、擠奶和清理糞便,每一項工作都是有嚴格要求的,但是自從公司引進青貯取料機、日糧攪拌罐、撒料車、擠奶機、清糞車后,一切都顯得專業而簡單。
在企業廠房內可以看到,工作人員將奶牛所需要的一些飼料按配比放入青貯取料機,再倒入日糧攪拌罐與飼料混合,由傳送帶傳送到撒料機,飼料就會按量按份精確地投入到奶牛的食槽中。擠奶,也只需要將奶牛引到提前消毒好的擠奶機器處,四個擠奶器同時工作,如同小牛喝奶,速度快、衛生、干凈。最后,看似最沒有技術含量的清除牛糞,一輛清糞車,幾個來回,糞便打掃得干干凈凈。
據廠房工作人員介紹:“原來清除糞便是大家最不愿意干的活,味道大還不易清理,有時候清理一天都清理不干凈,現在好了開個車,按個按鈕,又快又好,就是這么輕松。”
目前,在工業化、智能化的帶動下,企業發展闊步向前,競爭力也是逐步顯現,8年間,企業實現了日產奶量200公斤到5噸的轉變,飼養的奶牛更是由原來的100余頭增加到目前的700余頭,但與成其鮮明對比的是企業具體操作人員一直保持15左右人。
西學東漸,打造本地化奶牛養殖4.0
企業發展,行業競爭需要的是創新和思考。李仁權就積極實踐著,“原來我是做貿易出身,對于養牛其實我是個門外漢,但是為了企業生存、走得更遠,就必須學習、思考。”
就是因為有了這個理念,李仁權在養牛過程中發現,牛糞處理其實是養牛的最大難題。農家肥不易存儲、占地面積大、氣味難聞當地農戶不收,高費用修建沼氣站但使用效率卻很低,隨意堆放、晾曬更是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
對于企業而言,這每天必須處理的10幾噸糞便到底要何去何從?
“養牛場不止我們一家,為了科學解決這個難題,我走訪了許多養牛企業和科研機構。除了晾曬堆肥外,也有企業對糞便進行發酵,但僅僅停留在簡單處理層面,運轉效果并不理想,且對周邊環境污染極大,而尋求如何高效運轉, ‘無解’,是聽到最多的答復。”李仁權并沒有灰心,寫申請、報課題,在與中國農業大學溝通后受到了國家科技部合作支持,建立了“青藏高原規?;B殖場固廢膜、堆肥技術研究”的課題。
怎樣短時間發酵?怎樣滿足上噸級的處理量?怎樣不會二次污染?怎樣可以讓土壤二次吸收?
一次次學機械、學生物、學發酵,去北京溝通、開研討會,其實德國在養殖業發展中已經面臨了此項問題并有了自己的解決措施和技術。為此,李仁權前往德國潛心“取經”。
“德國工業發展進程快,很多問題都有了相應的解決措施,為了將該問題本土化解決,我專門去德國與生產牛糞發酵從而轉換生物有機肥的企業進行了溝通,已經購買下來德國的糞便發酵設備和技術,并在中國農業大學的支持下回企業再研究、再實驗。”李仁權邁出了我國養牛業攻克牛糞處理問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目前,和中國農業大學的合作下本土化的關鍵問題已經攻克,并且發酵實驗已經在實驗室內完成。牛糞在4至6周的無氣味散發發酵后,再經過機器顆?;庸た梢灾苯友b袋運用于農業生產,成為不可多得的有機肥。
“若實際運用成功以后,不僅僅是助推我們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更是造福于所有養殖企業,并且該項技術還能處理大多數的垃圾解決問題,純綠色化養殖業即將實現……”李仁權信心十足。
循環發展,打通奶牛養殖全產業鏈
循環經濟,是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過程中,建立起一種新形態的經濟。對于企業來說就是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流程。對于青海,生態脆弱區、中華水塔,循環綠色發展更是眾企業需要實現的。
“養殖場所在的丹麻村是國家貧困村,為了帶動發展為農戶增收,企業都是讓當地農戶幫助種植奶牛所需的牧草,同時回收一些其他地區的秸稈,防止農戶焚燒。”李仁權指著奶牛飼料介紹道。
企業每年所需牧草4000噸,加收秸稈1000噸,這1000多噸的秸稈正是可以減少焚燒對大氣的污染。
此外,牛糞發酵技術即將實施,新型高效的發酵技術不僅可以避免氨氣、甲烷氣體的排放對環境的污染,并且發酵后的牛糞也將全部制作為肥料返還于土地,企業最終將實現“牧草——奶牛——有機肥——牧草”的循環“零排放”的綠色生態模式。
李仁權說:“李克強總理曾提到過‘用工業的方式發展現代農業’,我也深刻體會到,工業化是提高畜牧業生產水平,加速畜牧業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動力。再加之,畜牧業是關聯性很強的產業,畜牧業工業化相信也可以帶動我省其他企業的迅速發展,最終打造在全國響當當的青海乳制品品牌”。(羋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