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湖北某地養殖戶的魚出現爛腸死亡,在持續10天左右的時間里少則幾百斤,多則近千斤,解剖發現死魚的腸道是潰爛的。短短10天時間,他估計近損失5000多斤魚。排除眾多因素后,他懷疑飼料品質有問題,帶著飼料去化驗,檢測結果顯示該飼料粗蛋白含量達39.7%,比標簽上標明粗蛋白含量≥32.0%,粗蛋白含量多了7.7%。養殖戶認為是飼料的高蛋白導致魚死亡,而廠家、經銷商認為大部分養殖戶沒出現問題,這只是個案,跟飼料品質沒有關系。雙方各執一詞,協商無果。
高蛋白飼料與死魚并沒有必然聯系
死魚事件,在行業中不算少見。飼料粗蛋白實測數字高于標簽數字,在業內也是公開的秘密。但養殖戶因為懷疑飼料蛋白過高引起死魚,則不多見。
據了解,正常情況下,飼料蛋白含量高,并不會引起魚的腸道潰爛而死。魚出現如此病癥,有四種可能。
第一,可能魚本身有腸炎,腸粘膜已經損壞,養殖戶一投飼料,魚在攝食時會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消化液中含有的消化酶對于腸粘膜受損的腸道有消化溶解的作用,導致出現腸道潰爛進一步惡化;
第二,飼料選用劣質蛋白原料,劣質原料中的一些毒素導致魚腸道病變,但劣質原料在飼料加工、膨化的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目前要檢查起來比較困難;
第三種可能是蛋白摻假。飼料采用三聚氰胺等非蛋白氮提高粗蛋白含量,如果企業采用非蛋白氮來提升高蛋白含量。這種情況是可以檢查出來。自從三聚氰胺事件以來,飼料企業對非蛋白氮監管都非常嚴格,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況且飼料粗蛋白含量已經超過最低值,沒有必要再用違規的方法做高那么多;
第四,可能是其他環境或者天氣原因引起的。
蛋白偏高是業內公開的秘密
目前飼料法規中對粗蛋白含量只有最低限定值,并沒有最高限定值。飼料粗蛋白只要達到標簽所表明的蛋白含量即為合格產品,但是對重金屬如銅、鐵、鋅、維生素A、D、K,這些成分就有最高限量值。
蛋白過高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用無效蛋白以假亂真,通過添加如三聚氰胺等非蛋白氮原料增加飼料粗蛋白含量,降低成本,滿足飼料出廠的最低標準。第二種以次充好,用劣質蛋白源替代優質蛋白源。第三種情況是實實在在,用優質蛋白提升產品質量。這種情況通常是企業在市場布局時候一種戰略行為,通過產品品質,樹立品牌知名度,搶奪市占率。這種增強產品品質通常是是短期的、階段性的。
企業為了保證產品合格,保證產品品質,粗蛋白含量一般會比標簽高,因為粗蛋白做高了,不違規,但做低了則為不合格產品。但提高蛋白含量是需要投入的,每增加1%的豆粕蛋白,就要增加80元/噸以上的配方成本。飼料企業為了保證產品達標,穩定產品質量,但又不能造成成本過高。一般情況下,配方師設計配方時,經常會把粗蛋白含量設計得比標簽高0.5%,有時候企業為了戰略布局,也會有意識地提高蛋白品質以及蛋白含量,加強飼料效果,飼料粗蛋白增加3%左右也是很常見的。
因此,關注競爭對手的產品品質動態是企業把控自身品質的重要環節,收集競爭對手的飼料樣品也成為飼料業務員日常的工作之一。
價格戰是綜合實力的體現
無論是明面上的降價還是暗地里的提升質量,價格戰通常是自損八百傷敵一千的策略。最終也是企業綜合實力的一種體現,是盈虧線的競爭。誰能在微利的現狀下拖垮競爭對手,誰就能迎接春天的到來。
近年,隨著市場競爭的白熱化,競爭手段也是層出不窮。價格戰作為最立竿見影的手段能夠在短期內吸引養殖戶。養殖戶能看到的價格戰,往往是企業的降價、贈料等促銷活動,而還有一種變相的價格戰容易被忽略,就是價格不變,提升產品品質。暗地里價格戰,有更強的隱蔽性,有利于樹立品牌的口碑,同時也不會影響渠道價格體系,同時企業要提升利潤時,恢復產品原來的品質,不會受到太大的阻力。
在飼料工業向規?;倪M程中,強者在市場中優勢會越來越明顯,從采購、生產、銷售都可以通過規?;謹偝杀?,以微利或資本優勢碾壓對手。以中國飼料競爭最為激烈的海鱸市場為例,早期海鱸市場有20-30家企業競爭,當時每包飼料出魚17-20斤,而到了2015年海鱸市場只剩下幾家企業,前三位企業的市場份額占比超過90%。
在這大浪淘沙的幾年時間,企業為了爭奪市場,領頭的企業投入大量資金支持經銷商發展,同時也投入巨大的研發成本,提升產品品質,每包飼料的出魚量從早期的17-20斤,到如今行業水平平均31斤。領頭的企業正是以如此的方式拖垮了對手,在市場站穩了腳跟。
當一個產業走向成熟,價格戰的暗戰最終也會浮出水面,以數據化的形式展現在養殖戶的面前,企業競爭也將是一場赤裸裸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