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關嶺自治縣普利鄉月霞村,一間間標準化養殖場分布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在1000多平方米的養殖場內,養殖了180多頭“關嶺牛”,工人們正在往牛欄前的凹槽添加草料。
月霞村是一個典型的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幾年前,這里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結構單一,農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500元,是典型的貧困村。2012年,在外打工多年的張波回到家鄉,聽聞家鄉正發展“關嶺牛”產業,于是自籌30萬元購買了25頭關嶺黃牛,第二年就賺了8多萬元。幾年下來,他的牛存欄達到180多頭,成了當地有名的養殖大戶。
今年,張波在縣扶貧辦的支持下,成立了專業養殖合作社,帶動月霞村60戶貧困戶共同發展。農戶可以特惠貸5萬元入股,成為股東,每年固定分紅,也可領養5頭能繁母牛,生牛犢后合作社按10元每斤進行回購。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頭牛犢可賣5000元以上,只要養殖5頭能繁母牛,一年就脫貧啦!”
“發展關嶺牛,老百姓可以養牛致富,可以種草賣錢,還可以到加工廠就業賺錢,更可以資金入股,成為股東,總之,這是一個連接一二三產業的大產業。抓住這個牛鼻子,我縣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指日可待。”關嶺自治縣扶貧辦主任彭志堅說。
該縣把“關嶺牛”作為脫貧攻堅的第一民生工程和支柱產業來抓,培育一批養殖示范小區,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目前,“關嶺牛”存欄量已經達到13萬頭,每頭牛的賣價在1萬元左右,僅活牛產值就達到了13億元。該縣提出了“關嶺牛”三年振興計劃,規劃到2018年,“關嶺牛”將達到25萬頭,活牛產值將超過25億元,如果把上下游產業連接計算,綜合產值將超過75億元。
現在,關嶺正全力推進“關嶺牛”發展,利用小規模、大群體發展方式,推行“政府+村集體+合作社+農戶(貧困農戶)”發展模式,實現貧困農戶、村集體、合作社達到共贏。同時,引入北京大型屠宰及其加工公司,投資5億元的關嶺牛產業園一期工程基本竣工,每年可屠宰25萬頭牛。(胡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