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流行性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一種接觸性腸道傳染病,其特征為嘔吐、腹瀉、脫水。臨床變化和癥狀與豬傳染性胃腸炎極為相似??砂l生于任何年齡的豬,年齡越小,癥狀越重,死亡率高。
病原
豬流行腹瀉病毒(PED)屬于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目前為止,沒有發現本病毒有不同的血清型。本病毒對乙醚、氯仿敏感。病毒粒子呈現多型性,傾向圓形,外有囊膜。從患病仔豬的腸灌液中濃縮和純化的病毒不能凝集家兔、小鼠、豬、豚鼠、綿羊、牛、馬、雛雞和人的紅細胞。
流行病學
本病只發生于豬,且各種年齡豬都能感染發病。哺乳豬、架子豬或肥育豬的發病率很高,尤以哺乳豬受害最為嚴重,母豬發病率變動很大,約為15%~90%。豬流行性腹瀉病可單一發生或與豬傳染性胃腸炎混合感染,也有豬流行性腹瀉病與豬圓環病毒混合感染的報道。病毒存在于腸絨毛上皮細胞和腸系膜淋巴結,主要感染途徑是消化道。如果一個豬場陸續有不少窩仔豬出生或斷奶,病毒會不斷感染失去母源抗體的斷奶仔豬,使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在這種繁殖場內,豬流行性腹瀉可造成5周齡~8周齡仔豬的斷奶期頑固性腹瀉。本病多發生于寒冷季節。
臨床癥狀
潛伏期一般為5天~8天,人工感染潛伏期為8小時~24小時。主要的臨床癥狀為水樣腹瀉,或在腹瀉之間有嘔吐。嘔吐多發生于吃食或吃奶后。癥狀的輕重隨年齡大小有差異,年齡越小,癥狀越重。1周齡以內的哺乳仔豬常于腹瀉后2天~4天內死亡,死亡率達50%。病豬體溫正?;蛏愿?,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斷奶豬、母豬常呈精神萎頓、厭食和持續性腹瀉,大約一周后逐漸恢復正常。少數豬恢復后生長發育不良。肥育豬在同圈飼養感染后都發生腹瀉,一周后康復,死亡率1%~3%。成年豬癥狀較輕,有的僅表現嘔吐,重者水樣腹瀉3天~4天可自愈。
病理剖檢
具有特征性的病理變化主要見于小腸。25%病例胃底黏膜潮紅充血,并有粘液覆蓋;50%病例見有小點狀或斑狀出血,胃內容物呈鮮黃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塊(或絮狀小片);較大豬(14日齡以上的豬)約10%病例可見潰瘍灶,靠近幽門區可見有較大壞死區。
剖檢變化表現為尸體消瘦、皮膚暗灰色。皮下干燥,脂肪蜂窩組織表現不佳。腸管膨脹擴張,腸壁變薄,腸內有黃色粘稠液體,小腸黏膜絨毛大部分萎縮變短,上皮細胞壞死脫落。全身淋巴結腫大、出血,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壞死。鏡下可見小腸絨毛縮短,上皮細胞核濃縮,胞漿嗜酸性變化。腹瀉嚴重時,絨毛長度與隱窩比值由正常1∶1變為3∶1。剖檢病變局限于胃腸道。胃內充滿內容物,外觀呈特征性弛緩。小腸壁變薄、半透明。顯微病變從十二指腸至回腸末端,呈斑點狀分布,受損區絨毛長度從中等到嚴重變短,變短的絨毛呈融合狀,帶有發育不良的刷狀緣。
防治策略
加強營養,控制霉菌毒素中毒,在飼料中添加中威紐曼星(最新一代脫霉素),同時加入中威聚能星(高檔維生素);選用金維康(聚維酮碘)1∶1000倍,進行環境噴霧消毒;定期做豬場保健,全場豬群每月一周同步保健,中威銀翹散1公斤+莫維欣1公斤拌料/噸,控制細菌性疾病滋生。
母豬分娩后的3天保健和對仔豬的3針保健,可選用龍米先,母豬產仔當天注射10毫升/頭,若有感染者,產后3天再注射10毫升/頭,仔豬3針保健即出生后的3天、7天、21天,分別肌注0.5毫升、0.5毫升、1毫升。
種豬群緊急接種TP二聯疫苗,提高溫度,特別是配懷舍、產房、保育舍。大環境溫度配懷舍不低于15℃、產房產前第一周為23℃、分娩第一周為25℃,以后每周降2℃;保育舍第一周28℃,以后每周降2℃,至22℃止;產房小環境溫度用紅外燈和電熱板,第一周為32℃,以后每周降2℃。產前將2周以上的母豬趕入產房,產房提前加溫。
發生嘔吐腹瀉后立即封鎖發病區和產房,盡量做到全部封鎖。撲殺10日齡之內嘔吐且水樣腹瀉的仔豬,這是切斷傳染源、保護易感豬群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