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er id="qkkkn"></meter>

      1. <cite id="qkkkn"><p id="qkkkn"></p></cite><menu id="qkkkn"><p id="qkkkn"></p></menu>
        <dd id="qkkkn"></dd>
      2. 畜牧設備網_養殖設備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環控機械 » 正文

        集約化養豬生態系統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2-20  瀏覽次數:365
        核心提示:我國對家畜生態的研究是近半個世紀的事,它的形成是以普通生態學和畜牧學的迅速發展為基礎的。近二、三十年,工廠化養豬在我國崛起,目

        我國對家畜生態的研究是近半個世紀的事,它的形成是以普通生態學和畜牧學的迅速發展為基礎的。近二、三十年,工廠化養豬在我國崛起,目前,僅年出欄一萬頭商品豬的豬場就有2000多家,這使得我們不能不重視集約化養豬生產中的生態學問題,本文提出集約化養豬生態學的概念與同行們商榷。

        1.集約化養豬生態系統的特點

        集約化養豬是指豬群高度集中和密集飼養以達到節省建筑面積、節省環境控制的能源和節省人工的一種現代化、工廠化養豬方法。

        集約化養豬屬于人工生態系統,它是家禽生態學的重要內容。集約化養豬經營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最大的商業利潤;經營的方式是專業化、商業化;它的生產規模大,通常以年產一萬頭商品豬為一條生產線;它需要依靠畜牧服務行業的支持;飼養的是瘦肉型豬;飼養標準化,采用全價配合飼料;實行機械化、半機械化操作。特別是由于采用人工控制環境使之與傳統養豬生態系統截然不同。本文就是以此為出發點研究與環境、豬與豬之間的相互聯系,找出其中的規律性,用以指導養豬生產。

        2. 集約化養豬的環境生態。

        動物與其賴以生存的內外環境協調一致,才能正常的生產發育和繁殖后代。集約化養豬由于人工控制環境并實行“全進全出”式的流水式的生產方式,在不同的方式和途徑影響下,其生產效率定比傳統養豬有很大的提高,從而取得最佳的生態平衡。

        集約化養豬根據養豬生產的配種、懷孕、分娩、哺乳、育成和育肥等六大環節組成一條生產線進行流水式的生產。“全進全出”使一棟豬舍內上一批家禽與下一批家禽間沒有接觸,也使得上一批家禽所有的相關微生物,因為家禽的移出,在禽舍經過消毒后而減到最少,下一批家禽不一易感染上一批家禽的疾病,提高了動物飼養效益及減少使用藥物過多而造成體內藥物的殘留問題。

        在集約化豬場中,生產母豬一般采用單體限位飼養,限位欄為金屬結構,每頭所占豬欄面積約為1.26平方米。

        這種豬欄的優點是:占地面積少;便于觀察母豬發情和及時進行配種;母豬按配種時間集中在一區內飼養。便于根據懷孕期長短合理飼喂,方便操作;母豬不爭食。不打架,減少機械性流產。這種豬欄的缺點是:建造成本高;母豬缺乏運動,會影響延遲發情和利用年限;需要有周密的生產計劃和細致的管理相配合。

        工廠化豬場一般將臨產母豬集中在分娩舍內分娩和哺乳,集中分娩有利于做好接產工作和哺乳仔豬的護理,而且可以節約勞動力。分娩欄為金屬結構,中間部分為哺乳母豬限位區,兩側為仔豬活動區,分娩欄一般設計每頭占3.74平方米(含仔豬活動區)。仔豬活動區一側常設保溫箱,下鋪電熱保溫板和上掛紅外線燈泡或在仔豬休息的地下安裝水管,由鍋爐或電熱水器提供的熱水(一般為60 ℃)在管道中循環流動,以達到保溫的目的。母豬和仔豬要求的溫度是不一樣的。母豬適宜的溫度為15--20℃。為了防止熱應激。臺灣的一些豬場還在豬哺乳母豬限位區的地下安裝供應冷氣的管道,達到降溫的目的。但是,初生仔豬的保溫則很重要,1--7日齡保溫箱的適宜溫度為32--28℃,8--30日齡為28--25℃。寒冷是仔豬的大敵,尤其最初幾天最為重要。

        小豬斷奶后轉入保育豬舍,常見為全金屬結構高床(距地面約20--30厘米)全漏縫地板的保育欄,保育欄的育成豬每頭占有豬欄0.30平方米。體重達20千克時轉入生長豬舍,此時每頭占用豬欄面積為0.50平方米。體重達60千克時轉入肥育豬舍。養至95--100千克時出售,育肥豬每頭占用豬欄面積為0.70--0.90平方米。

        3--5周齡早期短奶仔豬豬舍溫度最好保持20--25℃,相對濕度50%--80%,低溫高濕不但生長緩慢,而且易引起腹瀉,造成損失。中豬及育肥豬的適宜溫度為 18--20℃,相對溫度為75%--80%,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豬的肥育效果。相對濕度達90%以上,豬增重減慢,飼料利用率降低。公豬舍應保持13--22℃,適宜相對溫度為60%--80%。集約化養豬由于飼養密度大,一棟豬舍通常養豬500--1000頭,因此預防夏季熱應激就很重要。豬的一生所需的溫度是由高到低的,從出生時的30℃左右降至成年時13 ℃左右,傳統養豬是無法滿足豬對溫度的要求的。

        氣流對豬的健康和生產力也有很大影響。

        從美國三德設備公司引如我國的工廠化養豬設備,抽風機是定時,定溫自動控制開關的。肥育豬舍的卷簾也是定溫自動控制慢慢升降的,突然的升降都會影響豬的健康。當低溫時突發高風速就易引起豬的感冒、腹瀉、關節炎;低溫、低濕、高風速則易引起豬的傳染性呼吸道疾病,更增加小豬下痢的發病率。超密度的飼養,舍內水汽和氨、硫化氫、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灰塵、微生物在舍內過多積存也會使豬生產力下降,發病率、死亡率升高。

        現代化養豬工廠,舍內機械產生的噪音也會引起豬的不安,如風機、清糞機械、加料,趕豬走動發生的聲音。豬對重復的噪音能很快適應,但突然的噪音對食欲、增重和飼料利用率都有影響,甚至引起母豬流產、早產現象。

        在集約化養豬生產中,豬咬尾現象比較普遍,引起豬咬尾的原因與環境有很大關系,如飼養密度大,環境衛生差,溫度過高或過低,通風不良,賊風侵襲,光照過強都會引發咬尾。

        此外日糧營養不良,采食不均,同一欄的豬體重相差懸殊,豬患貧血,寄生蟲也會發生攻擊別的豬,發生咬尾現象。這就是在密集飼養的生態條件下,豬與豬擠在一起所出現的不良現象。為此,一般在出生當天就給仔豬斷尾。

        根據豬的生長發育特點:在密集的飼養條件下,為其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最大限度發揮豬的生產力,是集約化養豬環境生態的一大優點。

        3.集約化養豬的營養生態

        集約化養豬生態營養學是以最小的飼養。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多質好的豬肉為目的,研究環境(飼料庫)一豬(基因庫)--肉產品(產品庫)三因素物質和能量的轉換和平衡,滿足豬不同階段的營養需要,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最佳的生態環境。

        集約化養豬與傳統養豬不同,除了欄舍建筑的高投入以外,還表現在飼養的利用上,集約化養豬的飼料開支往往占總的80%左右。

        出于追求生產快,出欄率高,以減輕每生產一頭商品豬所負擔的欄舍折舊費,它在飼料利用上,主要以玉米、豆粕、小麥麩等精料為主,不再使用粗糧,由于飼養頭數多,一般也不用青飼料。因此就要由添加劑預混料其營養不足,除了礦物質、維生素、氨基酸、脂肪及油和蛋白質及含氮營養物質等營養類飼料添加劑外,通常還要加入生產促進劑、飼料保藏劑和驅蟲保健劑等非營養類的飼料添加劑,用以完善飼料營養全價性,提高飼料利用率,改善飼料適口性,保健防病,促進生產和減少飼料加工及貯藏中養分損失,這就大大增加了豬的飼養成本,而集約化養豬營養需要量提高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3.1品種
               優良品種其生產潛力的充分發揮,需要優質全價飼料。集約化豬場飼養的豬品種瘦肉率高、生長快、體型大,它比地方豬種及其雜種的營養需要就要增加。

        3.2 生長水平的提高現代養豬力圖以最少的飼料投入換取最多的豬肉。
              動物營養科學的進步,有可能使料肉比大大提高。深圳光明農場合營豬場105頭30--90千克杜洛克、斯格商品豬委托廣東省種豬測定中心測定,平均日增重882克,飼料轉化率2.55。這些成績的取得與高營養的預備混合劑是分不開的。在廣東,一些工廠化豬場,出欄一頭商品豬,所用添加劑預備混合料的價值約在30元左右,這相當于30千克玉米的價值。

        3.3 密集飼養環境的要求
               由于豬群密集,熱應激和通風不良的影響和臨床疾病發病率增加,使豬對諸如維生素C等具有抗應激作用的維生素需要量增加。為了提高豬的免疫力,也要增加維生素A、E的供給。同時,由于采用金屬或水泥制的漏縫地板、豬斷絕了來自土壤的某些營養物質,而必需從飼料中得到補充,很多工廠化豬舍不見陽光,缺乏紫外線照射,皮膚含成維生素D的能力減弱,引起鈣、磷代謝障礙,影響骨骼發育,因此工廠化豬場對維生素D和鈣、磷的需要也增加。

        3.4仔豬早期斷奶的需要
               由于提早斷奶能提高母豬繁殖力,提高分娩豬舍及設備的利用率,可降低生產一頭育成豬的產欄設備的分攤成本。一般集約化豬場多實行21--28天斷奶,從而提高了仔豬對營養的需求,日糧中常添加乳清粉,噴霧血漿蛋白粉,卵磷脂棕櫚油及菌體蛋白粉等。

        3.5 飼料加工的影響飼料加工調制的工藝常影響維生素的活性。
               在混合粉料制顆粒過程中,加熱就會破壞維生素的活性;維生素A、B1、B6、K3和葉酸與微量元素添加劑直接混合時,其效價將會降低;氯化膽堿與多種維生素之間都有被堿性較強的膽堿所破壞的可能,飼料貯存也可使維生素損失,因此,在預混中往往比飼養標準成倍增加維生素的用量,以補充在飼料加工、貯藏時損失的部分。近年,西歐國家推廣用電子計算機控制的液態喂豬設備,在喂豬時,維生素、微量元素、藥物等準確稱量后。通過不同的管道與基本飼料混合,拌勻加水混喂,就要避免維生素活性被破壞的缺點。

        由于集約化養豬廣泛使用飼料添加劑,生產環保肉產品就極為重要,以免為了促進豬的生長和提高瘦肉率而使用一些禁用的藥物或激素,從而影響人類的健康。飼料--家禽--人類的三元生態關系將是未來家蓄生態學和醫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4. 集約化養豬的疫病生態

        研究集約化養豬的疫病生態,目的在于了解在密集飼養條件下,豬的疫病的發生,發展、發病率和發病強度的關鍵因子,以便根據工廠化豬場的環境條件和疫病流行的規律設法消除或控制這些因子,達到預測疾病的發生和控制疫病的發展的目的。

        工廠化養豬利潤的有無,獸醫起著決定性作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養豬業以戶養為主,品種以地方品種為主,集體養豬不多,豬的疾病主要是三大傳染?。ㄘi瘟、豬丹毒、豬肺疫),常見病還有豬喘氣病、仔豬白痢、蛔蟲病、肝片吸蟲病、食鹽中毒、亞硝酸鹽中毒等十多種。進入八十、九十年代,由于飼養的豬品種從土種向培育品種轉變,多渠道地大量從國外引進種豬。密集的工廠化養豬均使得豬的疫病流行表現出新的特點。

         4.1 集約化豬場豬病流行的特點

         4.1.1新的豬病增加:據南京農業大學(1986)介紹,大中型豬場有32種傳染病。蔡寶祥等(1997)介紹有40種傳染病。宣長和等主編的《豬病學》(1996)介紹的豬病多達129種。新增加的豬病主要有傳染性萎縮性鼻炎、乙型腦炎、細小病毒病、偽狂犬病、豬痢疾、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繁殖和呼吸綜合癥、母乳無乳綜合癥、梭菌性腸炎等。

        4.1.2老疫病仍在流行:如已控制的水泡病、豬瘟又重新抬頭。

               4.1.3毒株變異而出現非典型疫病,使舊病以新的面貌出現。如非典型豬瘟,這些疾病易引起誤診和免疫失敗,造成經濟損失。

        4.1.4耐藥性菌株增加:這與長期使用抗菌藥物的飼料添加劑有關,使很多細菌產生耐藥性,常使防治失敗。

        4.1.5條件性病原引起的疫病增多:如大腸桿菌引起的水腫病、紅白痢目前較為普遍。

        4.1.6多病因混合感染:豬發生的傳染病,

        很少是單一因素,如豬的呼吸道病,通常是豬喘氣病、豬肺疫、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混合感染。豬瘟與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豬瘟與偽狂犬病,豬氣喘病與巴氏桿菌、放線桿菌混合感染等。

        4.1.7
              中毒性疫病,特別是飼料或藥物中毒增多。如玉米赤霉稀酮(F--2毒素)中毒、添加磷酸氫鈣引起的氟中毒,添加過量痢菌凈、硫酸新霉素等藥物引起的中毒也時有發生。

        4.18 飼養方式和環境條件對某些疾病的影響。如使用限位飼養引起營養缺乏癥,漏縫地板建造不合理引起的肢蹄病、陰道炎、關節炎等。

        4.2集約化豬場獸醫防疫的新觀點針對上述新出現的情況,豬場獸醫防疫應樹立的幾個觀點:

        4.2.1必須樹立自繁自養的觀點,自行培育后備豬,盡量減少引進種豬,防止新的疫病傳入。

        4.2.2必須樹立預防為主觀點,由臨床獸醫學向預防獸醫學轉變,由被動防疫轉為主動防疫,采取“全進全出”制,切實做好隔離飼養消毒、免疫接種等各項措施嚴格、有序,能有效控制和消滅場內已有源。

        4.2.3

        必須樹立群體保健觀點,制訂豬群健康標準及經濟、技術指標、每天檢查豬群體況、毛色、糞便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實行通過飼料途徑整群全面預防的原則,是集約化豬場獸醫應牢記的預防豬病的原則。

        4.2.4必須樹立豬病發生的多病因觀點,重點研究豬傳染病的病原生態學、分子流行病學、免疫與發病機理。診治疫病,不僅要查明致病的原發性和繼發性病原,還應了解外界環境、營養水平、管理條件、應激因素、免疫狀況等與疫病發生有關聯的各種因素,采取綜合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發生和流行。

        4.2.5必須樹立系統論的觀點,養豬生產是一個大系統,疾病的發生常與飼料營養、繁育技術、管理方法、生產責任制等多種因素有關。要杜絕疫病的發生,必須從養豬生產系統中、找出薄弱環節,治療僅是應急措施,不能根治,執行獸醫措施必須考慮經濟效益及人力的安排是否合理。

        4.2.6

        必須樹立多學科共同協作的觀點,畜牧、獸醫、環境生態、機械設備、企業管理、系統工程、生產系統進行優化決策,不斷完善管理工作,才能保證養豬生產順利發展。

        4.3控制工廠化豬場疫病流行的措施

        為了保障豬群健康,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4.3.1選好場址   豬場四周最好為農田、魚塘、果園或山林,以一條年生產萬頭豬生產線為一個單元,如豬場規模很大,二條生產線之間應相隔1千米。在豬場布局上,生產區與生活區之間應設防疫墻、防疫溝、防疫林帶,并設工作人員的洗澡更衣室和進場消毒設備。

        4.3.2建場時,同一生產線的600頭種豬在2個月內應來源相同。若來源不同,則其微生物體系不同,在密集飼養條件下,往往容易發病。如因更新血緣,要從無疫區(場)購入,在場外隔離2個月,經獸醫觀察、檢驗認為健康無病的種豬方可引入生產群。必要時可以STF(無特定病原)豬的培育方法引進健康種豬。北京市SPF豬育種管理中心從1992年已向全國12個省市出售2500頭SPF豬。廣東的一些大型豬場甚至從美國購買豬精液進行人工受精,以代替引進種豬,這些做法都可以減少疫病發生。

        4.3.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要做到頭頭免疫,防止免疫空白,要保證全場豬常年處于有效期內,并避免疫苗注射的盲目性。

        4.3.4嚴格執行環境衛生監測和消毒工作:實行“全進全出”是防治傳染病的有力措施。對不同豬舍要制訂出消毒程序,包括消毒時間,消毒方法、消毒劑的選擇及消毒效果監測、消毒工作應形成制度。

        4.3.5

        提高檢疫技術,開展疫病普查:目前多用霉標測定儀檢測豬瘟、一、五號病抗體。要提高檢疫技術,使檢疫方法逐步達到簡便、快速、準確、敏感、廉價和自動化要求,采取以檢疫、診斷為主的綜合防制措施,是必由之路。通過疫病普查防止傳染源進入市場流通渠道。廣東省種豬場檢收時,由省獸醫防疫站檢七種?。贺i瘟、布氏桿菌、一號病、五號病、霉形體、萎縮性鼻炎、密螺旋體病結果都是陰性的,才發給種豬場證明。

        4.3.6疫病監測預報:很多工廠化豬場的獸醫已改變“有病就治,無病無事”的狀況,分析季節疫病流行規律,制定預報預測圖表,早期采取措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國農機學會機械化養豬協會依托華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系每月向會員單位發布“防疫簡報”,指出豬病流行情況,新發現疾病的癥狀,病理變化、診斷及防治方法,新藥的使用方法,及時提出對獸醫工作指導性意見,對工廠化豬場的防疫工作起到很好的效果。

        4.37

        早期隔離斷奶:仔豬一般在15--21天斷奶,斷奶后仔豬與母豬分隔飼養,距離在1000米以上。優點為:仔豬盡早地與母豬所帶的病原隔離,有利控制疾病。

        4.38

        部分減群:當豬群呼吸道及其他慢性疫病較嚴重時,可采用此法。即出售部分仔豬或全部清除保育舍仔豬,并進行徹底清洗和三次消毒,空欄二周后才重新進豬,本法對控制呼吸道病和其他慢性病等有效。

        4.39

        控制疫病擴散:在發生疫病或受疫情威脅時,及時宣布自衛封鎖,隔離病豬舍,淘汰處理病豬,并采取緊急防疫措施。在舍內嚴禁解剖病死豬,應在尸體火化處理間內剖檢死豬。一旦發生傳染病,場內各類豬禁止出場,防止疫源擴散,以達到控制疫病流行的目的。

        5. 集約化養豬的糞便生態

        工廠化豬場多建在大城市附近,由于飼養豬的頭數多,糞便集中,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近郊農民不再視糞為寶,加上糞便常年處出產,而農田使用卻有季節性,以致需求過剩,致使糞便大量堆積,若運到農田施用,花費不少,污水流入河中,又會被環保部門懲處。若對污水加以處理,又要花費設備投資和消耗能源。在此,我國傳統養豬農牧結合的優越性就更加突出顯現。

        由于豬采食飼料類型不同(青料型或精料型)、飼喂方法(干喂或濕喂)、清糞方法(水沖法或干糞收集)、季節不同(冬季或夏季)等因素的影響,豬的排糞量有很大出入,現列舉一些資料供參考,據原蘇聯資料介紹,年產10萬頭豬的綜合企業,每日糞尿排污量為300噸,每小時向空氣中排放56千克以上的氨和15--20千克的粉塵,在距離豬舍80米空氣中的細菌足以構成疾病傳播的危險(家禽糞便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根據我國資料介紹,年產萬頭豬場每天排出糞便20噸,日排污水100--50立方米。李煥烈報道,每頭大豬每天排糞3千克,污水10千克。豬糞是農家的優質肥料,一頭肥豬可產糞肥1.7噸,共含氮7.6千克,磷2.3千克,鉀6千克,可上3畝地,氮素不足可用化肥補充(張永泰、高效養豬大全,中國農業出版社)。

          豬糞施到土壤中,在硝化細菌和亞硝化細菌的作用下,使土壤中的氨和銨鹽轉化成硝酸鹽,此即硝化作用,硝酸鹽被微生物分解為簡單的氨基酸,氨基酸又分解為氨、二氧化碳和水。

        這些物質在土壤中可被植物再利用,也可能留在腐殖質中被雨水淋洗,隨著河流進入海洋,為水體生態系統所利用。在一個農牧結合的良好生態系統中,氮循環能保持良好的平衡。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硝酸鹽類固定在機體內,供給作物生長。動物采食植物性飼料后,通過糞尿排泄回到土壤,使生態系統保持動態的氮平衡。

        豬場的污水若未經處理流入江河中,能使藻類等水生生物大量孳生,堵塞江河,污染水環境,導致水質缺氧、缺光、嚴重時,使水生生物大批死亡,最后藻類也因缺氧而不能生存,致使水質發黑發臭。這種因“富營養化”造成的水質惡化,往往難以凈華,難以恢復,其害無窮?!?br />
            在我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大型畜牧場所在地也出現“蓄產公害”。公害是指伴隨環境污染

        和破壞而產生的社會性災害。“畜產公害”是指家蓄排出的糞便、污水、并由此產生的惡臭、孳生生蚊蠅和害蟲以及蓄舍產生的噪音。從而使豬場周圍的居民群起而攻之,最后迫使豬場不得不外遷到遠離居民區的地方。

        環境保護是關系人類生存的大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家蓄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不僅關系到環境保護,而且也關系到生態平衡、農業良性循環、發展持續農業、綠色食品生產等重大問題。

        要把豬場的糞便和污水處理好,必須做到無害化,不產生二次污染:變廢為寶,便于利用:實行農牧結合,有利生態平衡;節約投資和能源,經濟合理,便于推廣。這都與畜牧場的生產規模、布局、清糞工藝、排污標準有關。

        我國的工廠化豬場已積累豐富的污水處理經驗,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創辦于1975年的廣東四會市下布豬場,年產12000頭肉豬,種植水果14平方毫米,魚塘1.2平方毫米,它們采取“養豬--沼氣--種植(魚)業”結合,以大辦沼氣為紐帶,農牧結合,徹底解決了全場職工的生活能源問題,保護了山林、改善了生態環境,又有利于防疫工作。利用沼氣發電、沼液養魚、種果、種西洋菜合計收入一年就節支了9萬元,創下農牧結合的先進典型,至今已有74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到場參觀考察。

        年產2萬頭商品豬的北京市東郊農場葦溝豬場采用糞便綜合利用辦法,同樣收到良好效果。該場綜合利用的辦法是:利用沼液渣養魚:利用沼液養蚯蚓--喂雞;利用沼液、沼渣制有機復合肥;利用沼液、沼渣作肥料。培育中藥和花卉,達到變廢為寶的目的??梢?,集約化養豬糞便處理大有作為。

        本文僅從集約化養豬生產中常見的環境、營養、疾病、糞便出現的生態問題作一些淺論,目的是拋磚引玉。

        有關集約化養豬的生態系統,生態育種(通過控制環境條件培育出適合集約化飼養的豬種);環境因素對豬的健康、生產力、繁殖力、肉品質的影響;集約化養豬與大氣污染的生態關系(豬舍臭氣產生的控制,豬舍周圍空氣污染指數及細菌數的測定);集約化養豬與其他生物(主要是細菌、病毒、寄生蟲、蚊蠅和老鼠等)的生態關系,有待深入研究。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色欲av福利操,成在人线av无码高潮喷水免费,亚洲成人AV电影网站,亚洲二区三区av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