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糞污處理,不能全部都推給豬場來完成;除了拆遷,國家也應主動引導中小散轉型。
粗放的畜禽養殖被認為是中國農業面源污染最主要的原因。養豬場首當其沖,在生豬養殖過程中,糞便處理不當產生的污水極易造成水源污染。
2017年3月28-29日,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在江蘇南京召開加快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專題座談會時強調,要“旗幟鮮明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
“現狀:畜禽糞尿利用率低,農田不足以吸納畜禽糞尿”
正如行業專家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劉學軍所言,中國并不像北美、歐洲,有較大塊的農田與養殖場配套。“我們國家的農田和養殖場是分離的,比如養殖企業有十畝耕地,但養了1000頭豬。豬的糞尿要完全還田,按照環保標準,需要約500畝耕地,那么這十畝耕地根本不夠。”
農村土地零散承包分布,不易協調統一,且無法使用大規模機械化處理,大范圍糞污還田處理受到限制。畜禽糞尿利用率低,積壓量大,沒有足夠耕地消納養殖產生的糞污,是造成糞污向自然環境中排放的主要原因;同時畜禽糞便本身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不能及時加工處理和合理利用,會腐敗變臭,影響環境。
“治污政策不斷加碼,畜禽環保壓力加大”
3月31日,農業部發布《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設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海河流域、松花江、淮河、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巢湖、洱海等十大湖泊確定為重點整治區域。
這是繼2016年11月《“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中提出在2017年底前關閉或搬遷禁養區畜禽養殖場(小區)之后的又一政策加碼舉措。
“環保帶來的成本上漲抬高了生豬養殖門檻”
除了拆豬場直接削減存欄量外,環保帶來的成本上漲也抬高了生豬養殖門檻。新希望六和董事長劉暢表示,公司新建養豬場項目的環保投入占整個項目投入的12%-15%,包括污水處理設施、有機肥加工、病死豬處理和管網建設等。體現到養豬成本上,環保工程硬件投入和運行費用約占到一頭斷奶豬完全成本的16%左右。
在環保政策持續推進下,生豬養殖產業準入門檻和養殖方式的要求越來越高,僅飼養成本提高就將極大增加散戶養殖的負擔,環保政策加碼將加速不合格散戶的退出。
“環保重錘下,中小型養戶轉型迫在眉睫”
就目前國內養殖結構來看,中小散養戶比重仍占居高位,短期內仍占一席之地。只是隨著環保排查的不斷加碼,高污染、低效率的中小散戶被清退也將不斷加速,中小散生存空間極度壓縮。
雖然養殖政策導向是拆小扶大,但我們要明確的是,規模養殖跟散戶養殖并不是對立的。很多散戶留言表示,如果沒有政策的扶持,規模場和散戶孰強孰弱還說不清。長遠來看,規模場確實會接替散戶成為養豬業主流,但散戶更加靈活,轉型后也大有可為。
事實證明,過去的“自繁自養”的自給自足養豬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產業需要了,低效率的生產也會被淘汰。中小型養豬場(戶),在時代的潮流下,應主動轉型。
“中小豬場轉型的幾點建議”
1、如果有專業化的豬舍還有一片耕地,那就適合走家庭農場的路線,走種養結合之路;
2、如果你沒有耕地,處于禁養區,也不是沒有退路,國家給劃定的養殖區域,可以成立養殖小區,也可以組團形成合作社(降成本),形成小區規模養殖也便于統一治污;
3、如果你有豬舍,沒有資金,養豬不受政策制約,想從事養豬,“公司+農戶”可能會適合你;
此外,專業化即專門從事某一個或多個環節的生產,如專業育肥和專業養母豬、賣仔豬,也可能是個趨勢。
環保勢不可擋,我們應該在抱怨的同時去思考關于自我調整的方法;國家鼓勵規模豬場發展的同時,也不能把散戶的希望全部扼殺。對于大部分豬場來說,在意識上、資金上、技術上、資源上都相當缺乏,并不具備獨立完成糞污處理的能力。做好糞污處理,不能全部都推給豬場來完成;除了拆遷,國家也應主動引導中小散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