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糞污資源化利用的模式有很多,農業農村部在發布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方案(2017-2020年)》中就推介了7種典型模式,包括污水肥料化利用、糞便墊料回用、污水深度處理、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利用、糞污專業化能源利用、污水達標排放、異位發酵床模式。
養豬場如何選擇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主要還是看豬場所在區域資源環境特點、氣候、地方扶持及豬場規模大小等情況綜合而定。但就上述幾種模式而言,異位發酵床模式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也是唯一入選農業農村部2018年十項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的糞污處理模式。
發酵床養殖模式由來已久,最早從日韓引入后在多地廣受推崇,被視為“零排放、零污染”養豬的工藝革命。最初的這種接觸式的發酵床養殖模式,畜禽直接生活在發酵床的墊料上,需要定期噴發酵菌種和翻耙墊料,維護成本較大,實際使用時間不長,對豬場的管理水平也有一定要求,加之氣候及使用菌種等不同,實際使用效果差異較大,再加上畜禽和墊料直接接觸,也給疫情防控帶來一定難度。所以。這種模式在推行一段時間后開始出現不少質疑聲。
在這種情況下,異位發酵床模式應運而生。與原先的模式相比,異位發酵床模式將養殖和糞污發酵分離,糞污通過漏縫地板進入底層或轉移到舍外,利用墊料和微生物菌進行發酵分解,處理后可直接作為有機肥料進行還田利用,實現糞污無害化、資源化。
由于養殖過程中生豬和墊料不直接接觸,可以減少因墊料攜帶病菌及與糞污接觸等被感染的風險,也可避免傳統的發酵床溫度過高對生豬的影響;此外,養殖場也無需改變原先的養殖方式,投資成本也比較少;糞污處理成本也比較低,也可以配套自動翻耙機和污泥泵等設施,提高處理效率。
不過由于發酵過程受溫度影響較大,異位發酵床模式在北方地區使用比較受限,更適合南方地區。而對于豬場規模大小限制則較小,中小規模、家庭農場可以用,而大規模的生豬養殖場也可以用。
溫氏是行業里使用異位發酵床模式養豬較早也較為成功的企業。目前與溫氏合作的很多家庭農場都采用了這種模式,以存欄1000頭規模的豬場為例,環保投入在100元/頭左右,前期投資10萬,包括建集污池、降解床、翻耙機、水泵、管道及墊料等,運營費用大概8.75元/頭,而發酵后有機肥的收益大概在18.75元/頭,成本增加有限,而且可以有效實現污水零排放、廢棄物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增值。
如果養殖場規模比較大,則可以選擇高架發酵床的異位發酵床模式,建設成本相對要高一些,主要是使用兩層結構的高架豬舍養豬,上層養豬,下層通過木糠等有機墊料消納糞尿,發酵生成有機肥料。以萬頭規模豬場為例,新增的設備建設等成本約110萬,運營中墊料、人工等投入年約53萬,但所得有機肥收益也可以達到50萬以上,基本實現收支平衡。
簡而言之,利用異位發酵床技術處理養殖場糞污投入成本低,操作便捷,不僅可以實現養殖場糞污“零排放”,而且發酵產生有機肥還可出售,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對于規模較小的豬場來說,是比較合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