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養殖場的快速發展對我國畜牧養殖業養殖結構的調整、養殖業整體養殖水平的提高、節約土地及控制環境污染等多個方面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但不可否認規模養殖場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亟需解決,許多規模養殖場硬件標準提高了,而“軟件”標準卻沒有相應提高,有的甚至停留在散養戶的水平,最終導致養殖效益低于散養戶的平均收益,甚至在正常行情下,非行情原因導致的養殖場虧損的也不在少數,到底規模養殖場有哪些問題?
問題一:養殖依賴治病,賺錢依靠行情
有相當一部分規模養殖場,雖然養殖場的“硬件設施”不錯,但在相配套的如養殖場的生產管理體系、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企業管理體系以及財務管理體系等“軟件”方面尚有較大差距,特別是那些從傳統小型養殖場發展起來的規模養殖場,他們仍然遵循的散養戶的養殖思維,把養殖成功與否賭在“治病方面”,而在生產管理、人員培養、疾病防控等方面不重視或重視程度不夠,把養殖效益賭在“市場行情”上,寄希望于市場行情而不是養殖指標和成本控制方面。
問題二:重視養殖技術,忽視責任意識
有許多成功的“養殖高手”曾經老是為一個問題而困擾,那就是他們自己在養雞時能養幾千只甚至一 萬只,在正常的行情下,假如每只雞能賺5元,一旦和別人合伙,養3-5萬只雞則在同等情況下每只雞的收益可能降至2-3元,而如果變成一個10-20萬只雞的規模養殖場,仍然由自己當廠長來管理,在同等情況下, 很可能就出現一只雞只能賺1-2元甚至虧損的狀況,他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同樣的條件,同樣的技術,同樣的行情,為什么收益差距就這么大?其實,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企業管理”問題,養1萬只以下是自己養,只要自己的責任心夠就養的差不多,養3-5萬只雞幾個人合伙就行,其他人怎么干,還能盯得住,當養10-20萬只雞則是一個小型的企業,單靠場長自己“有技術”遠遠不夠,場長的主要工作是如何調動其他人的“責任心”,這樣才可能養好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