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疾病因素
1.1 病原感染
豬被常見的病毒性、細菌性、寄生蟲等病原感染后,病原釋放的毒素可作為致熱源引發機體產熱,豬體溫升高,消化酶活性減弱,對飼料的消化造成影響。感染越嚴重,體溫上升就越快,采食量下降也就越嚴重,甚至導致廢絕。
1.2 腸道堵塞
多種原因導致的腸道堵塞,使食物滯留在腸道中,無法下行被消化,從而反射性影響豬的采食。腸道堵塞的原因有很多,如豬發生異食癖時采食的無法被消化的異物堵塞腸道,有些母豬發生便秘后,大腸部位糞便硬結而造成腸道阻塞等,都是臨床常見的腸道堵塞病因。
1.3 消化道炎癥
食管、胃、腸道等器官黏膜發生炎性病變時,分泌的消化酶數量減少,活力減弱,對飼料的消化出現障礙。另外,受損的黏膜能導致腹部疼痛,嚴重的還會引發急腹癥,使得豬無法進食飼料。
1.4 口炎
病毒感染引發的傳染性水皰口炎、口蹄疫,以及物理性因素引發的口腔黏膜損傷、口腔潰瘍等,可導致豬采食時口腔部位疼痛,從而無法正常采食,造成采食量下降。
2 非疾病因素
2.1 飼料變更
豬對新飼料需要有個適應過程,在飼料突然變更后、適應新飼料前,豬的采食量會下降。常見的飼料變更有:豬的不同飼養階段變更飼料配方,更換飼料廠家,改變飼料性狀等。正常情況下,豬飼料變更的過渡期需要3~5 d,此期間豬采食量會受到影響。
2.2 添加藥物
有些藥物適口性很差,加入飼料中后,由于豬的味覺和嗅覺特別敏感,很容易導致采食量下降,如臨床常見的治療支原體感染的藥物替米考星,味道非???,只需要0.05%的劑量就能導致豬采食量明顯下降或停料。
2.3 環境應激
豬受到應激時,體內激素的體液調節會出現一個暫時性的紊亂,采食量也會受到影響,如長途運輸、疫苗免疫、天氣悶熱、飼養員變更、飲水不足、咬架打斗等。環境應激引發的采食量下降通常在應激條件解除后,采食量會逐漸恢復。
2.4 生理性因素
有些妊娠母豬,妊娠前期采食正常,隨著腹中胎兒的不斷增大,子宮對腹腔內的器官進行擠壓,導致胃、腸、胰腺等消化器官偏離原來的位置,蠕動受到影響,體積也進一步被壓縮,間接導致采食量出現下降的情況。
3 防治策略
針對疾病原因引發的采食量下降,如果是病原感染引發的,務必第一時間使用藥物控制疾病的發展,病毒感染可用抗體制劑、中藥抗病毒藥等進行治療,細菌和寄生蟲感染可采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體溫上升超過41 ℃或者長時間高熱稽留不退的,必須用解熱鎮痛類藥物使體溫恢復正常,如氟尼辛葡甲胺、安乃近、氨基比林、對乙酰氨基酚、雙氯芬酸鈉、柴胡等注射液就是比較好的退燒藥,也可使用卡巴匹林鈣大群飲水,從而控制體溫。有腸道堵塞的豬可使用潤腸通便的藥物,幫助堵塞物排出,另外,注意飼料中礦物元素和維生素的平衡,防止豬群異食癖現象的出現。消化道有炎癥的豬除了積極治療外,飼料最好采用濕拌料,加強飲水的供給,從而減輕胃腸道負擔。有口炎的豬可對傷口涂抹碘酊或紫藥水進行治療,疾病流行期間飼料盡量以流食為主,減輕飼料對口腔的摩擦力度,豬群要適時免疫,控制病毒感染。
非疾病因素引發的采食量下降要尋找到發生原因,從而針對性采取措施[3]。飼料變更時一定要逐步過渡,過渡期不低于5 d,新料所占日糧比逐步提高,性狀方面盡量和老料保持一致。霉變飼料禁止飼喂,盡量選擇有品牌和服務好的大廠家飼料。飼料中添加藥物時,如果藥物本身適口性較差,就使用采用包被技術處理的產品,從而降低影響。養殖生產過程中,一定要保持環境的平穩,夏季注意防暑降溫,冬季注意豬舍的保溫,免疫疫苗前要采取抗應激措施,提前1 d 飼喂電解多維和維生素C,增強豬群的抗應激能力,加強豬場管理,防止出現斷水的情況。生理性原因導致的采食量下降一般不需要人工干預,但如果嚴重影響采食,就需要采取腹部按摩、體位調整等措施進行緩解。
4 結語
豬采食量下降時,機體的營養攝取就會受到影響,最先影響的是提供能量的碳水化合物,豬表現精神不振,喜臥,活躍度差。其次受到影響的是蛋白質的供應,由于蛋白質分解后最終轉變為氨基酸吸收,供應不足時,機體的蛋白就無法合成,進而影響生長和發育,尤其是抗體的合成受到影響時,豬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現免疫失敗的情況。最后受影響的是脂類、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這些物質是調節機體代謝必不可少的原料成分,同時也與豬的生產性能息息相關,因此,務必重視實際生產過程中采食量下降的情況發生,加強豬場管理,以減小經濟損失。